【拓展阅读】2-6
四川“快递业”的鼻祖“麻乡约”
古人常用尺素、鱼书指代通讯邮递,传递者为“信使”或指代为“鸿雁”。非官方邮政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,孟尝君、平原君、信陵君、春申君等的“养士”需要,有自己的邮传人员。汉代初期诸侯王曾经设立私人邮传,但迅即被取缔。魏晋时期商业发展引出“逆旅”、“邸店”等私家旅店和民间邮传事务,却遭受政府重税高压。唐代有民间“驿驴”邮传组织。明代商人开始正式经营“民信局”,这种民间邮传组织在清代道光、咸丰年间已经发展到几千家。同时在沿海一带还出现专门办理对外邮政事务的“侨批局”。1834年英国在广州设立邮政局,西方列强在中国的邮传业“客邮”于此开始。
魏了翁《跋尤氏‘遂初堂藏书目录’序后》:“晁文元累世所藏,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。至政和甲午之灾,尺素不存。”所谓尺素,即小幅的丝织物,如绢、帛等,也可以代指书信。
“麻乡约”
陈洪义,又名陈鸿仁,外号陈跑通,綦江县人,生于1834年(清道光十四年)。是清末民初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和享有盛名的民间运输行业——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创办人。他家境贫寒,幼年即帮人放牛割草,父母去世后,生活艰难,流落县城以苦力为生。20岁时,曾在綦江、重庆抬过街轿子,后在川滇道上当脚夫,因肯卖力气深得夫头的信任,作了小夫头。他为人耿直,断事公道、乐于助人排难解纷,有“乡约”遗风,又因他面麻,人们便呼他为“麻乡约”。
“麻乡约”的起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。据《中国邮政简史》记载,“麻乡约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送信组织。它起源于明末清初,经湖北麻城县中转的大批移民被迁徙到巴蜀垦荒(又称“湖广填四川”)。由于移民思乡心切,每年约集同乡推选公正、严谨守信的人员回乡探望,带去移民信件土产,携回家乡瞩托。日久约定俗成,人们便称其为“麻乡约”。而后建立固定组织,在西南各省自成体系。
清同治初年,陈洪义首先以麻乡约为招牌,在重庆开设轿行,招徕轿夫,经营大帮信轿业务,人称“信轿帮”,主要经营长路轿子及城郊过街轿子(又叫溜溜轿)。为了开展业务,他与当地夫行、码头和商号建立了联系,为客商代雇轿马夫力,运输货物行李和捎带信件。当时川滇道上交通不便,陈洪义开办跨省的长途客运后,解决了文武官员上任、考生应试和民间商旅往来的困难,因而生意兴隆,得到各界人士的称许。为了适应运输的需要,他在川、滇、黔交通沿线的主要城市设立了轿行,在重庆至成都的东大路主要城镇设立了轿子分行或分铺。上述机构的建立为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。光绪末年,麻乡约轿行还举办国际客运。当时由缅甸、安南(今越南)前来中国内地各省的商旅,一般取道云南迤东经四川或贵州进入内地各省,陆路除少数乘马外,多数乘坐轿子和滑竿。这项业务,几乎全由麻乡约轿行所承揽。
其业务的开拓离不开地方官员的扶持。1852年(清咸丰二年),有一姓唐的官吏调任云南。赴滇途中,路过綦江,缺一轿夫,当地衙役便派陈洪义填充。陈洪义一路上小心加意,殷勤伺候,行至黄草坝时,正当他的生日,便在晚上独自备办酒饭给父母焚香秉烛,打跪磕头,“烧钱化纸”,为官吏察觉,询问缘由,陈洪义以生期是母难之日所以祭奠告之。儒家讲“百善孝为先”,读书做官的唐姓官吏对陈洪义很是赏识,到云南后,便要给他一个小官做,陈洪义以不识字推辞。唐问他别的想做什么,他说自己很久前就想开一信轿行。唐即帮助他在昆明设立了以“麻乡约”为招牌的“大帮信轿行”,叫“大帮”是取大家都互相帮助之意思。唐除将本衙署的部分公文函件交其递送外,并函请川、黔、滇各有关衙署予以庇护、帮助。
开拓信局业务
在清代邮局未建立前,民间的信件均交由民办信局递送。陈洪义发觉经营这种业务,既能得到信资,又可得到“赏银”(收信人给的酬劳),是一项无本生利,十拿九稳的生意,于是他在昆明开办信局业务。为了打开局面,他针对当时云、贵、川三省的盐商和银钱帮的信函往返多由马帮运送,商情信息和银钱汇兑缓不及时,影响商业资金的周转,采取增加信递班次和组织专人快速递送的办法,争取了大部分递信业务。与此同时,他还承办银钱信汇和互相打兑业务,解决了客商比期支付银根紧张的困难。他的这些做法,得到各地商号、票号、盐号的欢迎,从而信汇生意日渐发达。为了扩大业务,1866年,陈洪义在重庆设立民信总局,其后又在成都、嘉定(今乐山)、泸州、打箭炉(今康定)、贵阳、昆明等城市设立分局。1882年在云南布政使唐炯的支持下,承办官署公文寄递和公币、协饷的运送。由是麻乡约的信誉日隆。从同治末年到光绪初年(1874~1876年),麻乡约民信局每年办理银号、票号、商号所寄递的汇票和现金数目,最高时达300余万两白银,陈洪义从中获得的汇费收入达3万多两。1897年,清政府在四川设立大清邮局,对民办信局采取允许存在,相辅而行的政策。麻乡约民信局因信件投递快速,包裹寄费低廉,业务仍兴旺发达,而与官办邮局相抗衡。

开办货运业务
陈洪义有鉴于重庆是水陆交通的重要商埠,他在设立民信总局的同时,又在重庆开设麻乡约货运行,以重庆为中心,各地民信局和轿铺为网点,承揽货运业务。对所承客商的货物,除天灾人祸外,一概负责赔偿,从而取得了客商的信任,大批货物接踵而来,业务蒸蒸日上。随着货运业务的发展,他先在重庆、昆明、贵阳、成都设立了货运总店和分店,继后又在云南昭通,贵州遵义,四川的綦江、泸州、叙府(今宜宾)、梁山(今梁平)等水陆码头设立分店。1877年,唐炯出任云南矿务大臣,又将东川的铜、个旧的锡交陈运输,他利用官府的支持,发展国际运输。光绪末年,麻乡约将承运的丝、茶、工艺品等从昆明经个旧、河口等地运到越南;还将同类货物从昆明经楚雄、保山等地运到缅甸。

图为麻约信行分布及路线图
陈洪义在创办、经营麻乡约大帮信轿行、民信局及货运行的过程中,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办法。他不直接掌握散居各地的夫头,而是依靠夫头为其组织运力。他业务最盛时,拥有夫头120余人。这些夫头平时与陈洪义保持联系,承运货物时,由夫头雇用二把手和招来脚夫。他们之间是层层负责的伙伴关系和承托关系。他对夫头的管理,是制出名牌,排成次序,轮番领运货物,从而组织起交通沿线数以千计的力夫,保证了运输任务的按时完成。陈洪义对行内管事、司账、夫头、轿夫等各类人员的任用,根据经营业务,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不同待遇。他十分重视运输质量,对承运的货物,都按不同物品和规格进行改件打包。货物的包装封皮,除用油纸、革席、蔑席、麻袋外,有的还加盖斗笠,以防雨淋受潮。他守时守信,坚持责任赔偿,还为客商提供食宿方便。在对外关系上,为使运输畅通无阻,避免各方面的阻挠和刁难,他平时尽量结交地方官吏和社会上各种势力,遇到发生运输事故时,易于请他们排解处理。
声誉日隆
陈洪义认真负责便利客商的经营作风,使他赢得了盛誉,成为当时同业中首屈一指最有威望的一个民间运输行业,一直被推举为重庆信轿帮首事。由是,声誉遍及西南。
陈洪义在经营麻乡约大帮信轿行期间,从夫子挣来的力资收入中,提取6%以上的抽头费(手续费)而发财致富,积累了巨额资金。他把这些钱财大部分用于在重庆、綦江等地大量购置田地和房产。

图为麻乡约民信局现址

图为麻乡约民信局内的天井
陈洪义于民国初年去世后,行内业务由其继室继续经营,后又顶租给他人经营,业务逐渐衰败,延续到1949年止,共历87年之久。

图为四川邮区重庆至成都间邮队在士兵保护下准备出发(1920年)
资料来源:成都方志2018-10-12